质量隐患解决 污水排放减半 生产成本锐降
国家标准件检测中心研发无酸拉丝机械除锈机通过专家组评审
国家标准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自主研发设备“无酸拉丝机械除锈机”,应用机械方式代替酸洗方式,稳定了标准件产品原材料质量,满足标准件材料改制工艺过程中的拉丝除锈技术要求,在降低企业除锈处理成本同时,可有效改善酸洗除锈造成的环境污染。8月20日,浙江省块状产业质量提升提审重点项目验收组通过了该项目验收。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副教授王均捷说:“这个项目对于标准件生产具有革命性的意义。”
标准件生产企业材料改制(去皮除锈,拉丝等)现行工艺使用的是延用了40多年的化学处理方式,该工艺采用盐酸、硫酸等进行酸洗,浓度控制困难,酸洗程度难以掌握,带来“氢脆”隐患,造成产品质量控制困难,产品质量稳定性差。在高强度标准件失效成因的分析中以“氢脆”问题最为典型,“氢脆”占产品失效成因的50%以上。同时,酸洗处理是标准件产业污染环境的主要因素,也是标准件产业粗放型生产的主要表现,以海盐县为例,全县每年消耗钢材近100万吨,以每吨钢材产生酸化污水0.2吨计算,全县标准件生产企业每年产生废水20万吨。2008年,国家标准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改善标准件粗放型生产方式,针对生产前道原材料处理的传统工艺酸洗除锈方式,实施无酸拉丝机械除锈设备的研发。
中心与浙江大学取得合作,借助高校技术理论及人才优势,实施设备开发,该设备采用交叉排列的辊轮及特制的钢丝轮去除表面氧化层,应用机械方式除锈,并将钢材拉丝与机械除锈集成在一套设备上,工艺和结构设计上有所创新。
浙江新东方紧固件有限公司尝到了“头口水”。经过试用,董事长陈正良感叹:“最直接感受是减轻了节能减排的压力,改用机械除锈不但避免了污染,产品质量还更加稳定。”陈正良告诉我们,采用无酸拉丝机械除锈设备后,原本因“氢脆”造成的产品质量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。生产废水排放从原来的每月6345吨降低到3638吨,省去了盐酸、中和剂等成本,每拉制一吨原材料,相比酸洗处理方式可节约18.16元。一年下来节约了200万余元。
为确保项目应用推广,国家标准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联合海盐县紧固件同业商会,与海盐31家规模以上标准件生产企业同共发布了联盟标准,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同。“此设备的成功研发和联盟标准的发布,有利于提升海盐紧固件的质量和整体品牌形象,更是推动了产业质量提升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”国家标准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侯维明说。